原创 王小艳 EWTO研究院 2024年09月11日 15:11 河南
8月29-30日,2024年跨境电商综试区现场会在广州市召开,会上发布了2023年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评估结果,这是商务部第三次对全国综试区开展建设进展评估。通过对三年第一档城市榜单的分析,共有14个上榜城市,其中6个城市连续霸榜,8个城市上下起伏。本文将分上、中、下三篇解码跨境电商发展内核,上篇从综试区考核评估指标出发,分析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展的着力点;中篇将深入剖析14个优秀综试区,探究这些综试区的“护城河”到底在哪里?下篇将在解剖麻雀的基础上,尝试找到跨境电商综试区高质量发展密码。
中篇:从14个优秀综试区看跨境电商发展的“护城河”
14个优秀跨境电商综试区都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充足的政策供给,除了这些共性因素外,我们试图解锁他们的发展密码,探索他们是如何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筑发展“护城河”的?每个综试区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独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抹独特色彩。
今日分享郑州、苏州、厦门、重庆综试区。
PART.01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
作为1210网购保税模式的策源地、习总书记提出“买全球、卖全球”指示精神的所在地,郑州跨境电商发展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全国的目光。多年来,郑州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创新水平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在2021年、2023年的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评估中两次上榜“第一档”城市。
自2016年郑州综试区批复以来,郑州跨境电商交易额累计超6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见下表)。2023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1261亿元,同比增长6.9%。2024年上半年,郑州航空港区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120.24亿元,同比增长54.83%;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完成跨境电商B2C进出口交易额100.45亿元,同比增长58.09%。
提到郑州综试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创新能力强”。创新一直是郑州跨境电商发展的底色,也是郑州跨境电商发展的动力之源。与深圳、广州、宁波等城市相比,地处内陆腹地的郑州,既无海港之便,又无外向型产业之基,便以大胆试大胆闯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突破点,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发展跨境电商的新路径。郑州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领域拥有多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首创网购保税1210监管服务模式并在海内外复制推广,全国首家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率先探索“网购保税+线下自提”“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等新模式,为全国跨境电商发展贡献了“郑州模式”。
郑州依托全国首创的网购保税1210监管服务模式,发展早期基本聚焦跨境零售进口,并在此后几年一直居于全国第一的位置,巅峰时期网购保税进口占全国的半壁江山,2017年上半年,全国1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进出口包裹总量1.03亿单,郑州进出口包裹总量3434万单,占比33.45%;直到2018年,郑州网购保税进口交易额被宁波反超。但郑州依然是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京东国际、唯品国际等所有知名进口平台的战略布局地,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国际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跨境电商交易基地,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从最初的100余种增长到8万多种。
郑州在监管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让郑州获得了巨大的行业红利和增长机遇。但创新前期需要投入大量创新成本,可一旦创新成功,很快转化成全行业的红利。因此要实现郑州跨境电商长远可持续发展,亟需在创新能力之外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经过深入梳理和研判,郑州基于交通、区位、口岸等传统优势,提出“四路协同”发展战略,以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为纽带,叠加跨境电商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各类跨境电商资源在郑州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在“四路协同”战略的推动下,郑州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卓有成效,成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最强助力。一是率先完成TIR跨境公路运输双向联通,开通郑州至莫斯科、郑州至塔什干TIR跨境公路货运线路,成为中部地区面向“一带一路”的新通道。二是跨境电商出口包机业务实现提级扩能,常态化运营郑州至比利时列日、美国洛杉矶、美国纽约跨境电商包机。截至2023年底,在郑运营全货运航空公司29家,开通全货机航线49条,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共完成申报进出口单量12327万单、货值166.21亿元,分别增长0.76%、14.43%。三是“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服务拓展,中欧班列(中豫号·郑州)新开通郑州-老挝琅勃拉邦、郑州-俄罗斯圣彼得堡、郑州-泰国萨普里国际线路。截至2023年底,运输跨境电商包裹2125.99吨。四是“无水港”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常态化运行郑州至青岛港、连云港、宁波港铁海联运班列的基础上,新开郑州至温州乐清湾铁海联运线路。2023年业务量突破4万标箱、增长151%。随着“四路协同”战略的深入推进,郑州将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枢纽,吸引了中国物流集团国际速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将总部设在郑州,近日中国邮政航空枢纽项目也落地郑州。
在通过国际物流优势集聚全国跨境电商资源的同时,郑州也不断增强自身的内生动力。通过持续的“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行动,推动黎明重工、明泰铝业、启亿粮油、荣盛耐材等传统企业快速出海,形成了矿山器械、耐火材料等一批具有郑州特色的跨境电商特色出口产业集群。全市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区32个,其中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16个,培育跨境电商业务企业11000家,其中进出口额2000万元以上企业503家。本土企业致欧科技被确定为郑州市首批独角兽企业之一,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河南首家跨境电商上市企业。
总而言之,在不具备优势的条件下,郑州创造出跨境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源于敢为人先的创新方案解决能力、“四路协同”的国际通道优势,以监管模式创新起步,以国际物流为先导,在外来资源引入与内生动力培育的深入融合中,实现了郑州跨境电商的内源性发展。
PART.02苏州跨境电商综试区
苏州自2016年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立足制造业发达、外贸货源充足等优势,支持企业拓宽产品出海通道延伸价值链,塑造竞争新优势。苏州综试区在2022年、2023年的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评估中,连续二年获得考评第一档。2023年,苏州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124.7亿元;今年1-7月,苏州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达27.4%。
苏州是全国知名的制造大市,制造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完备,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因此,既无机场又无海港的苏州,始终把推动产业带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将体量庞大的制造业变成跨境出海的优势。
突出产业带动,巩固产业出海“基本盘”。苏州深耕制造业产业优势,加大本地优势产业挖掘,发挥跨境电商助力产业出海的积极作用,在机械设备、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光伏产品等多个行业,已构建了数条跨境电商十亿级产业带,为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升级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突出品牌提升,推动“苏州制造”走向全球。苏州综试区以跨境电商品牌出海带动外贸转型升级和产业链价值链重塑,围绕出口增量,进一步打响“苏州制造”的影响力。截至2023年,已培育年出口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跨境电商品牌企业近400家,跨境电商品牌超5400个。在最近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影响力百强榜中,添可、追觅、宝时德、科沃斯、乐贝科技、八方股份、如果新能源等7家苏州企业上榜,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现场会的“品牌和主体培育”分组讨论会上,苏州新国货丝绸代表企业太湖雪作发言交流。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2022年以来,苏州在已形成特色产业带的区域,先后成立了高新区、常熟、工业园区三家跨境电商企业服务中心。较早成立的高新区、常熟两家企服中心累计服务各类企业超800家,累计孵化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企业超110家,新增出口金额超14亿美元。企服中心通过“政府引导、国企担当、市场运营”的方式,整合数百家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人才培养、营销推广等精细化、立体化服务。此外,苏州还成立了中国(苏州)跨境电商产业创新发展中心、苏州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市跨境电商产业基金成立,跨境电商全链路、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苏州在产业培育、品牌出海、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打法”,但从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来看,苏州还未跻身全国头部,相较于深圳超过3000亿元,上海、宁波、广州超过2000亿元,苏州只有124.7亿元,产业规模的悬殊既是苏州当下的短板,也预示着发力奋进的空间。
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基于强大的制造业和产业带优势,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将2024年定为“跨境电商跃升年”,并提出到2026年,要建设成为跨境电商发展强市,不仅要成为生产基地,更要成为跨境电商贸易中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500亿元。这意味着,苏州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将在3年内增长12倍之多。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期待苏州综试区在百舸争流中破浪前行!
PART.03厦门跨境电商综试区
2018年,厦门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这是全国第三批、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此后厦门的跨境电商发展迈入“快车道”,并在2021年、2023年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评估中两次入选“第一档”城市。目前,厦门跨境电商卖家超6000家,跨境电商销售规模在福建省内占比超40%。海关监管平台显示,厦门跨境电商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进出口额分别为4.4亿元、27.8亿元、85.5亿元、143.5亿元、236.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超60%。今年一季度,厦门市通过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10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7.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上升至4.7%,进出口规模和占外贸比重都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厦门能跻身全国“第一档”城市,更多源于厦门把跨境电商作为加快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打好“国际航运中心、对台优势和外贸产业基础”三张牌,全面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能级。
第一张牌:东南亚国际航运中心。
厦门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拥有港口、铁路、机场等完善的海陆空物流基础设施。在海运方面,截至2023年,厦门港共开设集装箱班轮航线175条(其中外贸航线133条),通达55个国家和地区的152个港口;在跨境快线运输方面,厦门港已开通9条航线,包括4条厦金台“小三通”航线以及厦门至台北“大三通”直航航线、厦门至台中/基隆“大三通”客货航线、厦门至洛杉矶电商快线、厦门至马尼拉“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和厦门至神户快线各1条;在铁路运输方面,自2015年8月16日首列中欧(厦门)班列开行以来,厦门已开通多条中欧、中亚、中俄线路,通达波兰、匈牙利、德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在空运方面, 目前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共有27条国际及地区航线承运跨境电商货物,自2023年7月实行 “全天候通关”一年来,新开通了7条跨境电商空运专线,经厦门空港口岸出口的跨境电商清单数达到1.04亿票,货物重达8.60万吨。近年来厦门不断开通的物流新线路,拓宽了跨境电商业务直达地区,进一步提升了厦门在周边城市及全球的覆盖面、通达性和辐射范围。
第二张牌:对台优势,这是厦门的独特优势。
厦门是大陆最早开展两岸贸易的口岸之一,近二十年来,厦台贸易额年均增幅超20%,是名副其实的大陆对台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对台交流先行先试窗口。目前,厦门已开通厦-金-台“小三通”航线每周17-19航次,对台“大三通”航线每周6航次,直达台北、台中、基隆,确保对台跨境电商及海运快件货物“夕发朝至”。近年来,厦门对台跨境电商海运快件增长迅猛:2021年厦门对台海运快件运量为3224TEU,比上年增长1%;2022年厦门对台海运快件运量为6600TEU,比上年增长105%;2023年厦门对台海运快件运量为2.8万TEU,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厦门港务跨境电商场站完成对台海运快件运量1.7万TEU,占厦门对台海运快件运量的60%。
第三张牌:外贸产业基础。
2023年,厦门以9470.44亿元进出口总值跻身中国十大外贸城市,排名第八位。依托福建全国三大网货制造基地及厦门本土产业集群,厦门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不仅夯实了鞋服、箱包、玩具、五金机电等传统外贸优势出口产品,更推动光电、厨卫、体育户外、消费电子等新兴消费品出口增长迅猛。如世界级“隐形冠军”建霖家居的花洒出口量居世界第一,2021年开启跨境电商赛道,2023年建霖家居在亚马逊的销售额比2022年增长超5倍,企业通过跨境电商获得的订单占比提升至8%,当年实现营收达到43.43亿元。
从国际航运中心,到两岸融合中心,再到中国十大外贸城市,“三张王牌”的托举,让厦门跨境电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行业的吸引力和显示度不断提升。
PART.04重庆跨境电商综试区
从2016年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重庆按照“创模式、搭平台、育主体、聚产业、优服务”的思路,发挥其独特的陆港优势和跨境电商产业带优势,推动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2022年,重庆跨境电商进出口额407.1亿元,增长27.9%。2023年,重庆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为500亿元。今年1—6月,重庆跨境电商交易额204.61亿元,同比增长12.89%。目前,重庆跨境电商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已累计培育认定6个市级跨境电商示范区,打造了12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已超过3000家。
重庆发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通道优势,在跨境电商进口、出口两个维度双管齐下,逐渐成为西部地区跨境电商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重庆大力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发展,开展“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新零售模式试点,跨境电商进口额在西部地区一直名列前茅。借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契机,重庆挖掘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回程货源,积极拓展宠物食品、生鲜、医药保健等进口品类。目前,重庆已汇聚京东、小红书、有赞、海拍客、海带、斑马会员、唯妮海购、洋码头、爱库存、一条、拼多多、云集、贝店、聚美优品等三十多家电商平台。今年以来,西南片区首家菜鸟天猫国际保税自营仓落地江津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与淘天集团合作,引进全国首个天猫直营仓——天猫国际重庆丝路1号仓,每日交易量突破3.5万单;还引进了高端电商消费平台“得物”,成功进军跨境电商高端消费市场。本土龙头企业渝欧跨境,也成功从区域性进口跨境电商转型为全国性进口跨境电商平台。
出口方面,重庆持续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着力培育一批紧密对接国际市场的跨境电商拳头品牌。重庆综试区充分挖掘梳理38个区县适合发展跨境电商的特色产业,形成了重庆产业带地图。同时,对区县跨境电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区县发展积极性,增强产业带资源整合能力。同时,挑选有需求、有条件的产业带工厂转型跨境电商,培育产业带标杆企业,形成“头雁效应”。目前,重庆已经形成汽车摩托车配件、消费电子、通用机械、五金工具、轻工纺织、智能家居等优势特色产业带。今年9月份,重庆首次实现以跨境电商方式出口整车,推动汽车出海和跨境电商融合互促,开辟了“渝车出海”新模式。
重庆的跨境电商发展之路,是内陆城市拥抱全球化机遇的生动实践。虽然整体产业规模还有较大追赶空间,但重庆拥有独特的交通枢纽优势和产业带优势,随着不断完善的跨境电商生态体系,跨境电商定能爆发更大能量,引领渝货在全球市场乘风破浪。